最近上海一位家长的吐槽,把“甘蔗价格”拽进了本地网友的讨论清单里——上周末孩子从家附近的品牌水果店抱回一根甘蔗,结账时扫出91.35元的账单,让平时买整根甘蔗从没过30块的他盯着小票愣了半天:“不是说可以分段买吗?怎么一整根贵得超出认知?”
11月3日,这位消费者告诉记者,自己平时买的都是普通紫皮甘蔗,“最多25块一根,这次孩子说要尝‘店里推荐的新品种’,没问价格就拎了,结果咬下去没觉得和之前有多大区别,账单倒先‘刺’了我一下。”他把截图发上网后,立刻引来不少网友共鸣:“现在水果价格真是‘坐飞机’,一根甘蔗快赶上一顿饭钱了”“上次买了根小的都要40,这90多的得多长啊?”
随后记者联系上涉事商家,店员的解释倒很实在:这款卖得火的是云南西双版纳的绿皮甘蔗,和常见的紫皮蔗比,外皮更薄、纤维更细,咬起来软嫩不硌嘴,“适合老人小孩吃,所以定价9.9元一斤,一整根大概9斤左右,周末两天能卖三四百斤,不少回头客都是冲口感来的。”
这话一出,评论区的态度立刻分成了“三派”:有人站消费者,觉得“就算是新品种,90多一根也超出日常消费逻辑”;有人站商家,晒出自己买绿皮蔗的体验:“去年去云南旅游吃过,确实比普通的甜,而且不用啃得腮帮子酸,值这个价”;还有中立党提醒“重点是明码标价没——要是货架上标了9.9元一斤,消费者愿意买就没毛病,怕就怕没说清楚,容易造成误会”。
其实这事绕来绕去,核心从来不是“甘蔗该不该卖91块”,而是普通人对“日常消费”的“安全感”——当一款熟悉的食材突然跳出价格认知,哪怕有品质升级,也难免让人疑惑“这钱花得值吗?”对商家来说,把“产地”“品种特点”更显眼地贴在货架上,或许能把“贵”变成“值得”;对消费者而言,多问一句“这是什么品种?多少钱一斤?”,也能避免事后的“意外账单”。毕竟,消费里的“理解”,从来都是双向的——你说清楚“好在哪里”,我想明白“贵得合理”,这事就没那么多争议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