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的社交圈里,两段“不按常理出牌”的文字火了——一段是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决赛的苏超解说词,被网友截下来存进“满分作文素材库”;另一段是蜜雪冰城小票上的连载小说《雪王在古代卖咖啡》,有人为了凑齐故事线连续一周去买饮料。这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,恰恰撞出了同一个答案:文学从不是“躲在书本里的古董”,它早把自己揉进了生活的烟火气里。
解说词里的“满分作文”:把足球的快乐写成“共情诗”“我们的人生就像这场决赛,有时要像南通般锐意进取,有时得如泰州隐忍坚韧。”决赛结束后,这段解说词迅速被网友截图转发,有人说“比我当年的高考作文写得好”,有人直接存进了“作文素材文件夹”。
为什么一段解说词能“炸”了社交圈?山东师大文学院讲师赵京强的话点透了——这是“天时地利人和”的共鸣。解说词里没有专业术语,全是最本真的情感:顺境时的冲劲、逆境时的坚持,刚好戳中了当代人“一边崩溃一边向前”的心态。加上和赛场紧张氛围的反差感,比如球员在场上拼抢,解说员突然冒出一句“跌倒了再站,这才是生活的样子”,这种“接地气的诗意”,让网友觉得“像自己写的作文”。
就像当年宋世雄解说球赛的激情,现在的网友爱这口,不是因为“文学性”,是因为它把足球最纯粹的快乐,用“普通人能听懂的话”讲透了。用赵京强的话说:“这不是解说词,是把足球的灵魂,写成了大家能共情的‘情感模因’。”
小票上的连载小说:把文学贴在“生活的触点”上另一边,蜜雪冰城的小票也成了“文学载体”。一杯柠檬水的小票上,印着《雪王在古代卖咖啡》的片段,有人为了凑齐故事线,连续一周去买饮料;还有人在小红书搭起“换章互助站”,交换重复的章节。
这事儿看着新鲜,其实是“旧道理新玩法”。就像小时候吃干脆面集水浒卡,现在换了个形式——把文学贴在“和消费者接触的每一个触点”上。赵京强说,这是“浅层但成功的绑定”:不是为了宣传文学,是为了给物质消费加一层“精神滤镜”。一杯10块钱的奶茶,因为小票上的小说,变成了“能分享的故事”,冰冷的交易就有了温度。
年轻人爱这个,是因为它“好玩、有参与感”。就像重庆人爱逛磁器口的小店,不是为了买东西,是为了找“藏在巷子里的小惊喜”——小票上的小说,就是这种“小惊喜”。
文学从未“过时”:它只是换了件“生活的衣服”有人说“文学过时了”?赵京强倒觉得,这是对文学的“误解”。文学从来不是“书本里的文字”,它是“人类情感的语言表达”。从口头文学到文字文学,再到现在的“图像+文字”融合文学,它一直都在,只是换了件“衣服”。
二三十年前,大家夸《动物世界》的解说词“有文学性”;大家夸短视频文案“金句频出”——本质是一样的:文学要跟着语言形态变。就像重庆火锅的锅底,以前是“老油”,现在有“清油”“番茄锅”,但核心还是“辣得过瘾”。文学也是以前靠文字“长篇大论”,现在靠“精简的金句”“共鸣的情感”,它没变,只是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。
赵京强说:“文学是人类的‘情感司机’,它带着商业、娱乐一起往前走。”苏超的解说词、蜜雪的小票,不过是文学藏在生活里的“小线索”——它可以是球场边的一句感慨,是小票上的一段小说,甚至是短视频里的一句文案。
文学藏在生活里,等着被发现那点“诗意”苏超的解说词、蜜雪的小票,不过是文学“藏在生活里的小秘密”。它没躲在图书馆的书架上,没藏在学术论文里,而是混在球场的呐喊声里,粘在奶茶的小票上,飘在短视频的文案里。
就像重庆清晨的面摊,老板喊一句“二两小面,多放辣椒”,里面藏着最浓的烟火气;文学也是它没走远,就藏在你我每天的生活里——可能是你刷到的一条解说词,可能是你手里的一张小票,可能是你朋友圈的一句文案。
赵京强说:“只要人还有情绪,还有想象,文学就不会消失。”深以为然。那些被网友当“满分作文”收藏的解说词,那些被凑齐的小票小说,不过是文学在生活里“露了个脸”——它一直在,等着我们发现,那点藏在烟火气里的“诗意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