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的四川叙永,山里的风裹着松针的味道往衣领里钻。罗女士坐在老家堂屋的门槛上,指尖反复摩挲着手机里儿子的视频——屏幕里,一岁十个月的罗某程正踮着脚够桌子上的玩具,藕节似的胳膊晃来晃去,笑声像极了屋檐下的风铃。而此刻,距离孩子失踪,已经过去57天。
事情发生在9月18日下午2点15分左右。那天外婆想着去后山砍根竹子编菜篮,揣着柴刀出门前,见孙子正抱着外公的手机玩,便嘱咐了句“别乱跑”。外公那会儿在二楼换灯泡,中间还下楼看了眼,见手机在桌子上,以为娃跟着外婆出去了。等外婆扛着竹子回来,堂屋的地板上只剩那部手机,孩子的小袜子还落在门槛边——刚会走路的罗某程,连鞋都没穿。
“我妈当时就瘫在地上,喊着‘娃呢?娃呢?’”罗女士的声音里还带着颤,她和丈夫在浙江打工,接到电话时正吃着晚饭,碗“啪”地摔在地上,连夜买了最早的机票往回赶。等他们到家时,村里的大喇叭已经喊遍了,邻居们举着锄头、手电筒,把后山的灌木丛翻了三遍,河边的芦苇荡捞得只剩根杆,可连孩子的衣角都没找到。
接下来的日子像掉进了无底洞。警方带着警犬搜了附近3公里的山,乡政府组织了20多个村民趟遍了村边的小河,甚至调看了村口唯一的监控——可监控里只有往来的农用车,没有那个穿白色短袖、黑白格子长裤的小身影。罗女士盯着监控画面哭:“娃右手腕上有个脚印胎记,就算走丢了,总能有人看见吧?”
更让她揪心的是孩子的“能力”:罗某程刚学会走路没俩月,腿还打晃,家附近的路全是碎石头,没穿鞋的话,走两步就得疼得哭。“要是自己跑出去,肯定就在院坝周围,可我们把墙根的砖缝都扒开了,啥都没有。”罗女士说,她每天沿着村口的路走三遍,盯着地面的泥土看,总觉得能找到个小脚印——哪怕是带血的,也比现在的“没动静”强。
11月4日,记者联系上枧槽苗族乡派出所,一名民警证实了此事:“已经立案侦查,目前正在扩大搜索范围,调取周边乡镇的监控。”对于家属“会不会被人抱走”的猜测,民警表示“不排除任何可能性”,但目前没有证据支持。
罗女士的微信朋友圈里,最近一条动态停在10月30日:“娃,今天是你失踪的第43天,妈妈做了你爱吃的蒸蛋,放在你碗里,等你回来吃。”底下的评论有几百条,有人说“再去后山找一遍”,有人说“去县城的汽车站问问”,她每条都回复“谢谢”,手指却在发抖——她怕错过任何一条线索,哪怕是陌生人的一句“我好像见过”。
傍晚的风卷着暮色涌进院子,罗女士站起身,把孩子的小鞋子放在门槛上——那是失踪前一天刚买的,蓝色的鞋面印着小熊。她摸了摸鞋子里的绒毛,又抬头往村口望去:山路上的碎石头泛着青光,像极了孩子眼睛里的星星。
“我每天都在等电话,”她把鞋子抱在怀里,声音轻得像片羽毛,“哪怕是坏消息,也比这样熬着强。娃,你在哪?妈妈等你回家。”
